形态描述
成虫形态 成虫肥厚、背凸,腹面较平,轻压固定标本为长椭圆形或卵圆形,最宽处在前1/3或稍后处,腹吸盘亦多位于此水平位。虫体大小为11—14.2×5.8—7.5。平均13.2×6.6,宽长比例为1:1.87—1:2.25,平均为1:2。体棘属单生型,除在口、腹吸盘周围的较短小外,在虫体各主要部位大多为类长方形,其远端有时呈锯齿状。口吸盘平均横径为1.13,腹吸盘平均横径为0.45,比口吸盘约小2.5倍。咽球、短小食管及左右两条弯曲向后的肠管与其他种相似。卵巢在腹吸盘后外方,比腹吸盘大3倍左右,平均为1.94×1.55,具中心块,有6—7个初级分枝,每个分枝又有3—5个2级分枝,有的远端尚有细小分枝。睾丸长条,比卵巢大1—2倍,有中心块,并由此伸出较细长的初级分枝5—7个,每个分枝又分为2—4小枝,有的远端较膨大。卵黄腺比较发达。
虫卵棕黄色,大小不一致,多数较窄长,大小为77—98.1×40.4—55.5微米,平均为86.4×47.5微米,宽长比例为1:1.88,最宽处多在卵的中部,多有轻度不对称,卵壳厚薄比较均匀,其厚度平均为2.1微米,少数虫卵末端有加厚或小结节。
虫卵棕黄色,大小不一致,多数较窄长,大小为77—98.1×40.4—55.5微米,平均为86.4×47.5微米,宽长比例为1:1.88,最宽处多在卵的中部,多有轻度不对称,卵壳厚薄比较均匀,其厚度平均为2.1微米,少数虫卵末端有加厚或小结节。
生物学
终末宿主 家猫Felis libyca domestica,家犬Canis familiaris,人工感染后约二个月粪便中可查见虫卵。
第一中间宿主为拟钉螺,自然感染的为葛氏拟钉螺(Tricula gregorians),人工感染的 为泥泞拟钉螺(Tricula humida)。
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蟹类,在云南省为景洪溪蟹(Potamon chinghungense)及毛足溪 蟹(Potamon hispidum)。
生活史 团山并殖吸虫第二代雷蚴,蚴体为短圆柱形,前端多较窄,后端多钝圆,口位于前端,其后为咽球,咽后为一窄短的食管与原肠相连接,本种雷蚴亦属短原肠型,其长度平均为蚴体长度的1/6,原肠内充满黄褐色颗粒,蚴体大小根据10个新鲜标本测量为381.4—652.8×117.4-168.7微米,平均为538.5×142.3微米,原肠与体长比例平均为1:6.1,每个蚴体内含成熟短尾尾蚴8—12个,平均为10个。
尾蚴:属微尾型,体表被有细微小刺,其形态与四川并殖吸虫者类似,在腹吸盘后腹
面为一三角形凹陷,其边缘较厚,具横纹,三角形尖端指向尾部。在此凹陷背侧有一圆柱形排泄囊,充盈时变为圆或椭圆形,两侧焰细胞数在20对以上。外侧组穿刺腺较为明显。尾短小为类圆形,其后部有细刺十余根,但体后部细刺并不很明显。根据10个新鲜尾蚴测量结果,蚴体大小为201.4—261.3×65.8—100.7微米,尾部大小为12.3—26.7×15.6--22.6微米。
新鲜囊蚴为球形或类球形,具三层囊壁,最外层为宿主反应层,较韧薄而透明,厚度平均约4,0微米,但在少数为薄膜状或厚薄不匀,有的在囊壁上呈现较均等散布之凹陷花纹;中层较厚,且不均匀,厚度平均为1.2—12.2微米,多在长轴上的两端显著加厚,此处平均厚度为12微米左右,呈暗褐色或黑色,不易透光,反应层与中层囊壁之间有一定距离,其中充满透明的粘液样物质,在反应层脱落后仍包裹着中层囊壁。内层囊壁亦薄而透明,其厚薄较均匀,平均为4.9微米。后尾蚴充满囊内,两侧为弯曲的肠管,中间为暗黑色宽大的排泄囊,致口、腹吸盘不易看见。根据20个新鲜囊蚴的测量,如从中层襄壁量起,则大小为211.7—271.5×189—238.4微米,平均为246.4×214.1微米。
脱囊后尾蚴生活时运动活泼,作蛭状运动,体形较小,大小为258.9—454.8×154-234.7微米,平均为343.4×187微米。固定后则多呈梨形或卵圆形,腹吸盘比口吸盘稍大,排泄囊较宽大。底部达肠管分叉处,内有多量黑色颗粒,焰细胞数尚待确定。腹吸盘后有原始卵巢,在排泄囊两侧有原始睾丸(图47、48)。
防治 与卫氏并殖吸虫与四川井殖吸虫者相同。
(钟惠澜、贺联印)
第一中间宿主为拟钉螺,自然感染的为葛氏拟钉螺(Tricula gregorians),人工感染的 为泥泞拟钉螺(Tricula humida)。
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蟹类,在云南省为景洪溪蟹(Potamon chinghungense)及毛足溪 蟹(Potamon hispidum)。
生活史 团山并殖吸虫第二代雷蚴,蚴体为短圆柱形,前端多较窄,后端多钝圆,口位于前端,其后为咽球,咽后为一窄短的食管与原肠相连接,本种雷蚴亦属短原肠型,其长度平均为蚴体长度的1/6,原肠内充满黄褐色颗粒,蚴体大小根据10个新鲜标本测量为381.4—652.8×117.4-168.7微米,平均为538.5×142.3微米,原肠与体长比例平均为1:6.1,每个蚴体内含成熟短尾尾蚴8—12个,平均为10个。
尾蚴:属微尾型,体表被有细微小刺,其形态与四川并殖吸虫者类似,在腹吸盘后腹
面为一三角形凹陷,其边缘较厚,具横纹,三角形尖端指向尾部。在此凹陷背侧有一圆柱形排泄囊,充盈时变为圆或椭圆形,两侧焰细胞数在20对以上。外侧组穿刺腺较为明显。尾短小为类圆形,其后部有细刺十余根,但体后部细刺并不很明显。根据10个新鲜尾蚴测量结果,蚴体大小为201.4—261.3×65.8—100.7微米,尾部大小为12.3—26.7×15.6--22.6微米。
新鲜囊蚴为球形或类球形,具三层囊壁,最外层为宿主反应层,较韧薄而透明,厚度平均约4,0微米,但在少数为薄膜状或厚薄不匀,有的在囊壁上呈现较均等散布之凹陷花纹;中层较厚,且不均匀,厚度平均为1.2—12.2微米,多在长轴上的两端显著加厚,此处平均厚度为12微米左右,呈暗褐色或黑色,不易透光,反应层与中层囊壁之间有一定距离,其中充满透明的粘液样物质,在反应层脱落后仍包裹着中层囊壁。内层囊壁亦薄而透明,其厚薄较均匀,平均为4.9微米。后尾蚴充满囊内,两侧为弯曲的肠管,中间为暗黑色宽大的排泄囊,致口、腹吸盘不易看见。根据20个新鲜囊蚴的测量,如从中层襄壁量起,则大小为211.7—271.5×189—238.4微米,平均为246.4×214.1微米。
脱囊后尾蚴生活时运动活泼,作蛭状运动,体形较小,大小为258.9—454.8×154-234.7微米,平均为343.4×187微米。固定后则多呈梨形或卵圆形,腹吸盘比口吸盘稍大,排泄囊较宽大。底部达肠管分叉处,内有多量黑色颗粒,焰细胞数尚待确定。腹吸盘后有原始卵巢,在排泄囊两侧有原始睾丸(图47、48)。
防治 与卫氏并殖吸虫与四川井殖吸虫者相同。
(钟惠澜、贺联印)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危害性 对人有致病性,多表现为肺型与卫氏肺吸虫病者相似。有慢性咳嗽、胸痛、咯血、体弱等,痰为血性,其内甚易找到典型虫卵。中枢神经系统受侵及者尚未见到。
其它信息
简史 1963年10—12月在滇南西双版纳自治州所属三个县进行肺吸虫病调查研究时,首先在景洪县团山寨发现,在石蟹体内查到囊蚴,在葛氏拟钉螺体内查到雷蚴及尾蚴,同时在家犬肺脏找到成虫,并查出病人。继而在勐腊县及勐海县亦均发现。1964年报告为新种。